前段时间写了一些关于2021年的总结和盘点。
总结和盘点主要集中在资本、汽配和汽修连锁、新能源汽车、下沉市场等几个大的层面,也有一些趋势性的判断在里面。
这次大胆预测一下2022年的几个走势,从连锁平台到单店项目,都会有所涉及。
这些预测主要是基于两点,一是对今年大环境的判断,二是过去几年的行业经验。
与此同时,宏观层面上,笔者仍然认为,分化、加速和细分,还会是今年的三个关键词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来一些参考价值。
一、资本小幅回暖
还是先从资本说起。
去年行业里面经常提到一个现象:资本撤退,主要论据是全年融资金额同比继续下降,同时部分产业资本从投资的项目中撤资。
今天在这里想稍微唱个反调,2022年资本在汽后可能小幅回暖。
有几个因素作为支撑。
一是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在长时间没有融资,同时缺乏盈利能力的情况下,都在咬紧牙关,2022年可能触碰到现金流警戒线,融资需求非常迫切,必须通过某些手段继续拿钱。
二是部分企业其实在默默拿产业资本的钱,特别是一些具有基础设施的企业,有能力向上游变现,当然金额不会太多。
三是产业互联网的环境越来越浓厚,上下游互动的频次变高,上游品牌商在后市场的布局变多,上游的产业资本有主动投资的意愿。
四是整合并购,也就是大鱼吃小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部分过去做到一定规模,如今模式上走不通,但是仍然拥有一定资产的企业,可能被并购,这个时候会有资本进来助推。
最后,不少行业人士认为,国内的人民币资金其实并不缺,缺的是资本对汽车后市场的信心,这个时候需要一两家企业跑出来,起到示范作用。
这一点就和下面的话题相关。
二、汽后迎来IPO
一个比较大胆的预测。
近两年其实已经有部分企业在冲刺IPO,从搭建VIE框架就可以看出来,这不是行业秘密。
不过,过去大部分企业搭建的是美元架构,也就是向美股冲刺。但是去年滴滴事件之后,不少美股上市企业回流到港股,基本上把美股IPO这条路给堵死了,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重新准备和冲刺上市。
今年就是继去年之后的第二波IPO冲刺,这个时候港股是比较靠谱的选择。
客观上,不少企业已经融资多轮,资本需要退出,因此对企业IPO的要求日益紧迫,也会起到一定助推作用。
如果今年真有一两家企业IPO成功,提振资本的信心,对于后市场的创业企业来说也是一件好事。
三、汽后生意更难做
很多人认为,这两年汽修和汽配生意不好做,主要和疫情相关。
针对这个情况,笔者和不少行业人士,以及修理厂老板沟通,大部分老板反映2021年的生意比2020年更难做。
照理说,2020年疫情导致营业时间少,2021年的营业时间更长,营收和利润会有回暖。但是2021年的实际的情况是,大部分门店营收微增,利润下滑。
回看2020年疫情之初,很多门店处于待工状态,其实减免了不少房租和人员工资,对于成本压力有一定缓解,同时疫情稍好后,消杀等业务是有一波商机的。2021年,疫情只是小范围反复,影响不是特别大,结果却是汽后生意并未好转。
换句话说,汽后生意不好做,疫情并不是主因,可能是汽后消费结构的问题,是不可逆的。
所以,汽后生意难做这个现象,毫无疑问还会延续到2022年。
但是难做不等于没有生意,这是两回事。
市场上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,行业基盘还在这里,难做的意思是,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逻辑和习惯去做生意,生意大概率是不会好转的。
笔者认为,今年的汽后生意还会呈现K型曲线,优质企业的生意持续向上,非优质企业的生意持续向下。从前人人有粥喝的情况,变成如今一部分人吃肉,一部分人没得吃的情况。
这也就是所谓的消费结构,从原来的分散化到如今的集中化。
难做,但还做得好的门店,这才是真本事。
四、汽配平台进一步放缓
去年,几个汽配平台的速度已经开始放缓,今年,资本可能小幅回暖,但不会有大钱进来,这会让汽配平台更加谨慎。
这其实也是好事情,因为行业现状撑不起来过快的速度,如果一味依靠资本换规模,就等于揠苗助长。
快准车服创始人蒋仁海去年年底在公开场合就表示过:“汽车后市场已经进入冷静期。”
无论主动还是被动,行业确实需要冷静,汽配平台也需要冷静。
几家大的平台,加盟商规模都在1000家以上,如果资本给到的压力不大,目前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加盟商的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,而不是继续大幅扩张。
去年在和好美特创始人官溪光沟通的时候,他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。
所以,今年再看汽配平台,核心不要看新增了多少加盟商,而是新增和退网数量的差值,甚至退网数量更关键;以及单个门店的产值。
虽然目前以前置仓为主的易损件汽配供应链,确实还没有达到连锁化的程度,但是不代表汽配平台没有价值。
汽配平台是一个三级流通网络,压缩了传统的层层代理商的渠道层级,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间损耗,特别对于下沉市场是有价值的。
而且,汽配平台和汽配城并不是非常直接的竞争对手,很多汽配平台甚至还要依附于汽配城的聚集效应生存下去。
汽配平台和传统汽配商从来都不是有你无我的问题,他们面对的是共性问题,那就是互联网让汽配价格透明化,以及行业大环境的衰退。
五、扩张边界式的融合
所谓的扩张边界主要是两条路,一是扩品类,例如易损件平台向全车件业务延伸;二是挖深度,例如布局汽服连锁这条路。
在扩品类上,目前确认全车件和易损件都做的平台有康众汽配、快准车服和开思,明确表达过不做全车件的有三头六臂、好美特。
不过,单纯的易损件平台还是很难支撑盈利的,以前的做法是加轮胎,加底盘件,时间点到了,全车件一定会做的。
在挖深度上,从去年开始,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要做修配融合,快准车服的京猫车盟,三头六臂的车小养,开思的APP等等,顺不顺利另说,但趋势是一定遵循的。
今年大家还会往这条路上走。
当然,融合不等于可以做好,不管是易损件平台还是全车件平台,都没有说出现特别成功的企业,融合更多时候是一种被动选择。
六、养车连锁继续爆发
笔者去年提出过养车连锁大爆发现象,从猫虎狗开始,到驰加、美孚、玲珑轮胎等上游品牌商,纷纷高调招商,宣布了上千家的门店目标。
为什么是去年这个时间节点?
一是猫虎两家企业的打架,炒热了这个概念,途虎的工场店模型算是走出来了,新康众也坚定了天猫养车的模型,促使京车会的调整,上游品牌商的跟随。
二是近两年不少门店遇到经营迷茫期,再加上媒体层面的渲染,站队的意愿越来越高。
去年是很多养车连锁的准备期和启动期,到了今年,目标已经喊出来了,不管采取什么方法,都先要把一批门店纳入到体系当中,降低加盟门槛也不意外。
所以,如果说今年养车连锁继续爆发,这个说法应该是没有太大偏差的。
不过,在当下的汽服连锁环境当中,强管控是必要的手段,门店是冲着提高生意的目的做的加盟动作,如果仅仅是跑马圈地,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提升,弱管控的养车连锁意义也不大。
如果只是为了卖产品、要数据,养车连锁就彻底失去了意义。
七、新能源汽车带火部分项目
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800万,占总量的2.6%左右,专业机构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500-600万。
即便是把今年的销量加上,占有率仍然很低。
另外,新能源汽车三电、钣喷相关的业务,技术门槛和准入门槛都比较高,所以大多数门店接触下来,觉得新能源汽车售后跟自己关系不大。
事实并非如此,新能源汽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业务和项目。
我们往往有一个视觉盲区,那就是忽视了购买新能源汽车这个群体的特征。
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以90后甚至95后为主,他们在汽车上的消费往往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,所以,虽然保养类的项目比不上燃油车,但是贴膜、镀晶等个性化业务是有增长的,而且这些业务是增量业务。
不少一二线城市的门店告诉笔者,如今新能源汽车贴膜的业务需求非常大,带来了新的机会;另外,一家全国性车膜加盟连锁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。
这是一二线城市的情况,在下沉市场,A00级新能源汽车也是个增量业务,而且没有4S店来竞争。笔者之前报道的快姆养车就是聚焦在这个细分赛道。说实话,对于门店来说,这个赛道的进入门槛低很多,可以说几乎没有,可以一试。
除了贴膜和A00级汽车,2022年,新能源汽车也许还能带来其他意想不到的商机,这些商机,错过之后就没有下一波了。
八、主机厂售后卷土归来
过去两年,上汽车享家、上汽通用车工坊、北汽好修养、福特Quick Lane、PSA欧洲维修等主机厂旗下的独立售后连锁声音小了很多。
也可以理解,这批独立售后大部分是2017-2018年正式启动,到如今已经四五年时间,对于市场情况已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,好不好做心里已经比较清楚。
笔者去年年底盘点过这批企业的现状,去年几乎没有太大的扩张。
不过,最近有个信息还是值得注意,车享家在今年年初又宣布启动新店拓展计划,虽然不是很正式的官方宣布,这也说明,主机厂不会轻易放弃独立售后体系。
虽然2021年新车销量同比增长,但这是建立在2020年基数小的情况下,未来新车销量不可能有大规模增长,主机厂肯定会越来越重视售后。
除了独立售后体系,原来的4S体系主机厂更不会轻易放弃,在主机厂的帮扶政策下,4S店的售后价格体系下探,会促使车主回流到4S店,这个现象在豪华车领域是很明显的。
另外,现在也是换购的高峰期,一批老车主从旧车换到新车,也相当于让原来从4S店流出的业务再次回流到4S店,还可以绑定个三四年。
主机厂售后卷土归来,汽车后市场会变得越来越拥挤。
九、门店越做越小
这个趋势也很明显。
先从大的平台模式上来看,之前上汽车享家,从一开始就要做一个一站式服务平台,新车、二手车、维保、金融都要做,到最后没有哪一个业务做出了核心竞争力。看看现在,大家扎堆在养车连锁。
再微观到门店层面,过去综修厂、一站式门店在市场上很常见,经常是洗美、维保、机修、钣喷等业务都要做。如今再问门店老板,“洗车坚决不做”,“保险坚决不做”,“钣喷外包出去”……坚决不做的业务越来越多。
小而美,不仅是连锁企业的选择,也是小门店的选择。
多店经营打不过单店经营,大店经营打不过小店经营,几乎是行业共识。
这个趋势主要是两个原因。
一是主动层面,汽车后市场个性化需求凸显,要求门店需要差异化竞争,而做出差异化,一定是越小越容易做。
二是被动层面,疫情的不确定性、整体生意不明朗,使得小门店的抗风险能力更强。
所以,门店越做越小,也会是今年的主题之一。
十、下沉市场争夺战
最后说一下下沉市场。
以前平台的争夺都在一二线城市,资源相对集中,地推成本低。但是去年很多平台速度放缓或者不达预期,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一二线城市资源相对饱和了。
目前明确说要大力发展下沉市场的有天猫养车,而途虎其实一直很重视三四线城市的布局。几个汽配平台也很重视这块。
当下沉市场的争夺摆上台面,今年可能在某些区域形成遭遇战。
而从前在一二线城市的价格战,例如小保养大战,会不会也迎来下沉,也是今年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。
当然,下沉市场有一套完全不一样的语言逻辑,更依赖于本地资源的合纵连横,这个时候,谁能提出更好的利益分配方案,或许是下沉市场争夺战的关键。